您好,欢迎访问安博中国!
挖土网 宜居网


回归建筑之美

        当城市建筑由“拼高度”转为“拼造型”时,各种外表奇特甚至出位的建筑,再一次引发中国民众对城市建筑风格的讨论。

    建筑之美,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涵中。

    近日,各地“造型各异”的特色建筑相继在网络上亮相,苏州的“秋裤楼”、杭州的“比基尼”还没远走,成都的“三个蛋”也呼之欲出,辽宁抚顺更是花上亿元盖了个“大铁环”做景观建筑,引来网友一阵议论。

    或许,这些形象建筑在设计上是一大进步;或许,设计风格本身没有对错好坏,只有喜欢和不喜欢而已。然而在“打造城市地标,凸显城市实力,展示城市形象”的美好初衷下,地方政府规划下的这些城市“特色”,市民似乎并不买账。

   “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城市空间的一分子。一个建筑物的适宜与否往往会影响到周边的城市环境,因此需要的是整个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国内一位著名建筑师表示,重要建筑的落成,往往会给整个街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带来一系列变革。

    建筑要个性也要和谐

   “去安徽,自然是要看徽派建筑,那种白色的墙、黑色与灰色的瓦,有一种古朴的美。”记者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因此说起中国的建筑特色可以说是如数家珍:“福建有土楼,广东有碉楼,江南有水乡,北京有四合院。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看来,这种颇具个性的建筑,所代表的终极正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一个过渡,它体现出的不仅仅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功效,安博·体育的与哲学、美学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一座城市的建筑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内涵,讲述的是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人对城市特色的感知和体验,大多涵盖在对城市建筑的感受之中,因此建筑往往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诉说着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金文妍这样解释:“假如你在济南看到的是高楼林立的都市丛林景象,到了北京、上海依然如此:鸽子笼式的建筑充斥于大街小巷,杂乱无序的建筑物破坏着城市天际线,这些城市原有的特色被掩盖了。没有差异,何谈城市个性。”

     另一个现实是,有时候有些建筑在设计之初,往往会被长官意志所左右,许多建筑在设计中标之后,常常会因为某些领导的喜好而不得不做出无奈的修改。在随后的公示期间,又不能让大众及时看到,因而造成建筑物一落成就引发一片争议的情况。

     “一旦一个城市的形象工程沦为政绩冲动的‘泄洪口’,它所能体现的也就只剩下金钱的堆砌与现代技术应用而已,而真正的城市特色建筑更应当是一个城市内涵和文化传承的体现。”上述著名建筑师如此认为。

     对此,有些地方似乎也很委屈:苏州称读懂“秋裤楼”内涵,“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抚顺市政府认为“大铁环”,无论在高度还是形式上“都是世界独有的”;沈阳方圆大厦入选“世界最丑建筑”后,当地对此回应说,正因为有争议,才说明“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沈阳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赵宇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每个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取向不尽相同,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去评价。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很多建筑都存在争议,能够引起争议,也是成功的作品。他认为,城市需要新的形象、新的建筑。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城市建筑需要顾及到周围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过于彰显个性可能会造成整体风格的杂乱。
  
     决策要集中更要民主

     本来,一座城市在建筑设计上追求点特色、发挥一些个性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业内人士认为很“酷”的一些设计,总是在民间特别是在网上屡屡被“拍砖”呢?

     一方面,这是由于公众对标志性建筑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些城市在引进外国设计理念时,由于对东方文明了解不够,大大“穿越”了大众的审美观,形成了观念上的强烈冲突。比如“秋裤楼”的设计团队认为,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反映钢结构耸立的城市现代感,而苏州一些市民则认为,“秋裤”有受“胯下之辱”的嫌疑。这样的观念反差,显然不能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简单统一。

    “作为城市文化的代表,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广大市民,他们的意见和参与才是一个特色建筑或者形象工程能否被认可的关键。我们的政绩冲动更需要找到合理的出口,莫要伤了民众,又伤了自己。”一位建筑评论家强调。

    “其实现在看看,针对各种新建筑物的批评有很多,但是我觉得这是好事儿,是大众的主人翁意识在加强。”金文妍表示:“大众已经有了最起码的一种意识,就是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大家觉得你的这个建筑不好,形象刺目,让城市景观变得不协调了,所以大家会去批评,去调侃,去恶搞。10年前为什么没有如此热烈的讨论和批判?因为那时候民众的城市主人翁意识还未觉醒。”

      在金文妍看来,这种觉醒也恰恰给如今的城市管理者们一个有益启示:“城市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师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决策者在敲定一个建筑中标方案的时候,要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让不同的声音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要做好宣传,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种建筑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地方决策者也想把城市建设好,但因个别人的发展观、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对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认识误区,结果往往导致他们贪大求奢,对城市的外在看得太重,而对城市品位、市民需求等内在东西缺乏应有考虑。更有甚者,尽管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却也热衷于大拆大建,大搞地标建筑等形象工程。

      因此,在建设一座城市公共建筑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民意,而非城市地标、形象等华而不实的东西。今后的大型项目建设,无论是选址、决策,无论是设计、规划,都不能闭门造车,躲着市民自由发挥。通过当下发达的网络,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广泛征得民众意见。”上述建筑评论家说。




版权所有:安博中国   京ICP备17061392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建设部建材南新楼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57811643